阅读历史 |

第一百二十二章 耕战商(1 / 2)

加入书签

砖窑外面,挤满了老百姓,有的人甚至推着小车,赶着牛车跑来了。队伍排出去老长,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等着。
终于砖头出窑,还热得烫手,大家纷纷争相购买。
“给我们吧,多少钱都行啊!”
“十文钱一块,大家伙可悠着点,比起普通的砖可贵了三倍啊,买个一两块意思意思就成了。”工人还在劝说,哪知道老百姓都不干了。
“也太小瞧人了,先给我来十块。”
“十块也不大方,我要一百块!”
很快就哄抢起来,卖得比什么都热闹,大家伙纷纷出钱,用了不到一个时辰,就把一窑砖全都抢光了。还有更多的老百姓买不到砖头,只能摇头叹息。
工人忙得满头大汗,不过看着卖得这么热闹,也兴奋起来:“大家都等着啊,还有好几十个没剐完呢。下一窑的砖我们把汉奸的名字也都印上去,大家都等着啊!”
“好嘞!这是十两银子,算作定金,我们老爷说了,要拿这些砖头,铺在路上,千人踩万人踏。”
“好主意啊,这帮狗汉奸就该这个下场。”
杀汉奸,卖砖头,很快老百姓的热情就推到了极致。而就在这时候,安国军全面招兵的工作也展开了。
没有年轻人不崇尚英雄,安国军的声望如日中天,条件差不多的青少年都争着抢着要加入军队。
而且这时候,顾振华还公布了安国军的待遇细则,顿时更是引爆了民众的热议。原本被视作畏途的军营,一下子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,就像是一块磁石一样,让每一个年轻人都忍不住侧目。
隆盛茶馆之中,聚集了南来北往无数的客商,归德百姓也都愿意到这里喝茶,只是这几年战乱,茶馆逐渐萧条,惨淡经营。可是这几天,顿时又变得热闹了,原因很简单,这里有专门的说书先生,讲解安国军的新政,成了老百姓了解政策的窗口。
“诸位三老四少,今儿个不讲三国,不说隋唐,咱就聊聊这安国军。说起这安国军那可是大明朝的擎天白玉柱,架海紫金梁。忠字当头,勇字为先。杀鞑子,除汉奸,从来不含糊。”
“行了,快说正题吧,大家伙都等着听呢,这待遇到底怎么样啊?要是成,俺还想着把小崽子送去呢。”
说书先生哈哈一笑:“要送趁早,我可告诉你,天底下就没有这么美的事。”
“真的?那您快说说啊!”大家伙全都露出了期待的目光。
这个说书先生不慌不忙,拿起了茶杯,喝了一口,才笑着说道:“大家伙都知道大明的军户吧,世代当兵,负担比起寻常老百姓还重,每年都有大量的逃亡,几近崩坏。以后又有了募兵,可是也是层层盘剥,真正能到当兵的手上的没有几个子。可是这安国军就全然不一样,蓟国公他老人家是苦心焦思,想出了一套全盘的计划,不光把待遇提上来了,还要保证能落实下去。”
说书先生顿了顿,又接着说道:“首先,招兵训练分开,所有士兵先进入新兵训练营培训,合格之后,补充各个部队。这样也就没有了兵归将有的问题,士兵也不至于沦落成某个将军的家奴。而且训练有详细的规定,不达标的不上战场,这样也就保证了士兵的安全。
至于大家伙最关心的饷银问题,安国军也有详细的计划,每个士兵月俸一两白银,棚长,哨长,营长,次第增加。而且给的可是足色银,实打实的,比起大明的边军,至少提高了五成。”
老百姓一听这话,全都频频点头,给的钱不算少啊,一两银子,咬咬牙,攒几年,说不定也够娶媳妇了。
不过也有人有些怀疑,忍不住问道:“先生,一两银子不少,只是谁都知道这当官的手黑,当军官的手更黑,到手究竟能有多少啊,这心里可没谱啊!”
“哈哈哈,这就是蓟国公高明的地方了,军饷发放不经过各级军官,而是由专门的银号发钱,每个士兵都立一个册子,到月领钱,不愿意领,还能存着,保证安全。再告诉大家伙,士兵最多只能取走一半,剩下的一半必须存着,等到退伍的时候,才能一起领走。如果不幸战死,这笔钱交给家属。这么一来啊,当兵的在军营里头也就不至于胡作非为,把钱都挥霍了!”
“嗯,这个办法好,可是要是钱不够,想多取点怎么办啊?”
“没有个不够的!”说书先生又笑道:“安国军除了发军饷之外,还规定每天每个士兵至少一两肉,一个鸡蛋。常服两件,训练服两件,我就这么和大家伙说,就连厕纸都给发。要是省钱的,饷银都能全部存下来。如果还说钱不够,那恐怕就是不走正路,该打屁股了!”
说书先生一句话,逗得大家伙全都笑了起来。
“真是难为国公爷了,处处替我们着想,我这就让小崽子报名去。”
“别着忙啊!”说书先生笑着叫住了急性子的大汉,又说道:“大家伙听我把话说完了啊,这些还只是军队里头的待遇,还有其他的东西那!”
一听还有好处,老百姓就更热情了,一个个全都聚精会神,听着先生讲解。
“这凡是参军的家庭,都能多领五亩土地,日后要是立功了,也会奖励土地。另外国公爷还说了,以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