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三百六十九章 鞑子要和谈(1 / 2)

加入书签

十月二十七,安**一万五千人围困延安府,经过五天奋战,炮兵轰开城墙,全歼守军五千余人.是役安**阵亡二百七十五人,伤三百八十人.
十一月十号,大军陆续收复延长,延川,保安,安塞,安定,绥德,米脂等二十余州县.三十万百姓从鞑子的铁蹄之中挣脱出来,重现光明.
十二月十五日,安**趁黄河封冻,一举过河,抢占永宁州.吹响了进军山西的号角.同时,洛阳方面安**攻陷平阳,南北两路大军,对山西已成包围之势!
……
陆续从前方传来了无数的好消息,河南各地都沉浸在了欢喜的气氛之中.顾振华在去年的时候,为了推动新政,办了第一份报纸,叫做《政事纪要》,主要是给屯田政策做说明,同时也刊登大量整顿吏治,惩处贪官,减免税收,鼓励工商的消息.
虽然大明早就有了发达的邸报系统,可是那毕竟只是针对上层,尤其是官宦才能接触得到.而《政事纪要》从一开始就是面向所有人的,语言更加直白,就像是市井说话一般.
还有一项举措,那就是统一使用了简化字.顾振华本以为这个措梳遭到反对,可是结果完全出乎预料,不少文人甚至站出来,公开为简化字叫好.只有一些酸腐守旧的老儒才反对了几声,但是很快就被压下去了.
实际上从汉字诞生以来,就不断的进行简化,要是真想复古,那就该用象形字了!
到了明末,后世的很多简化字就已经出现了,只不过没有正式规范而已.因此民间使用较多,正式文书少了一些.
但是作为一个能够接受利玛窦,汤若望这些西洋人的开放时代,明朝士人对待文字的简化格外的开明.也只有满清鞑虏.才会为了钳制智慧.掌控读书人,不惜逆时代而动.从一堆故纸堆里找出了那些已经被淘汰掉的文字,当成圭臬.
其实使用简体字还有一大好处,因为纸张还是非常昂贵的,使用笔画众多的繁体字.一页纸也写不了多少内容,简体字大大丰富了信息量,也降低了知识的成本,对于寒门学子来说,无疑是一大福音.
当顾振华提出了简化汉字的倡议的时候,方以智等人还帮着他进行了一番煞有介事的考证,认为简化字缘起草书.顺应天道变化,传继圣人绝学,是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.
方以智领衔了二百多位学者.组成了规范简化文字司,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,他们已经陆续公布了第一批200个简化字,并且在报纸公文上采用.
顾振华也考虑了一些美观的问题,并没有急于求成,而是让他们稳步往前推.的确字体简化之后,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就能够读书识字,报纸的销售量也成倍的增加.
老百姓也不在那么麻木,他们关心着这个时代的变革.前敌的战事,东南的开埠,海外的夷人,全都成了老百姓常常议论的话题.
民智大开,学术激荡,正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!
"号外,号外了!"
"满清第一勇士被捉,八千鞑虏全歼!"
"全都到西门看热闹啊,鳌拜押送过来了!"
报童一边跑着,一边大喊.街道上的百姓听到,纷纷起身,忍不住露出了开怀大笑.
"走,大家伙都看看去吧,这个热闹可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,下一次只怕就要把那个狗屁摄政王给抓来了!"
老百姓们呼朋引伴,一个个笑逐颜开,向着西城赶去.
这时候在街边的一个茶摊,一男一女正在喝茶,男的二十出头,个子不高,黝黑的脸膛,身材十分剽悍,在肋下带着短刀.
对面的少女十七八的样子,同样身材娇小玲珑,头上扎着一堆辫子,插满了珠花,一双月牙般的眼睛,总是带着笑容,浑身上下葱心绿的衣服,透着青春活力,坐着的时候,都不老实,翘着二郎腿,眼睛四处的张望.
"二哥,听到没有,满清第一勇士啊,咱们也去看看热闹吧?"
对面的汉子眉头紧皱,不快的说道:"三妹,咱们来开封,是奉了奶奶的命令,你也答应了要听我的,可不能反悔啊!"
"听你的也不能当木头人啊,再说了好不容易出川一趟,等咱们回去,奶奶一问说看到了什么,一个字都说不出来,你不嫌丢人啊!"
这个汉子想了想,一摆手,把报童叫了过来.
"这位小哥,这个鞑子第一勇士是什么人啊?"
"呵呵,听您的口音就是外地人吧,您来一份报纸,什么都清楚了."小报童说着将一份号外送到了他的面前.
"听说啊,这个鳌拜横推八马倒,倒拉九牛回.胳膊根比普通人的大腿还粗,吃生肉,喝人血,简直就是地底下冒出来的魔王.小的把这几份报纸卖出去,也准备看看热闹去,听说啊,王爷还要亲自出迎有功将士呢!"
少女在一旁听着,月牙眼睛里面满是光,小拳头紧紧攥着,兴奋的说道:&qu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